原文化部副部長、國家博物館首任館長潘震宙在第三屆中國文化遺產(南京)大會上致辭
4月26日,第三屆中國文化遺產大會在南京舉行,來自國內文化、住建、文物、高校等多個領域的領導專家及全國各地的300余位代表匯集古都金陵,圍繞著“文化遺產融合保護與發展”這一主題,進行了交流研討。
原文化部副部長、國家博物館首任館長潘震宙在大會上致辭,致辭內容如下:
非常高興能夠和大家相約在六朝古都南京這樣一個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城市,參加第三屆中國文化遺產(南京)大會。
我在南京曾經工作和生活了三十多年,可以說南京是我的第二故鄉。今天,我以半個東道主的身份,真誠地、熱烈地歡迎大家一起來共敘文化遺產保護的大計。
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根脈,有效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民族記憶的延續,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從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一個全局和戰略高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F在,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不斷鞏固,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進一步彰顯,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進入了系統性保護的新階段。作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我們大家一路走來,參與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事業,也見證了這項事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理應為此感到無比的振奮和自豪。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專家、世界遺產研究院院長古恪禮曾經指出,保護文化遺產最重要的是要在當地人民的心目中樹立起對古籍、對文化遺產的全面認識,要認識到它們對一個城市的意義,不僅僅有歷史紀念意義,還有文化意義、經濟意義等很多方面,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起全社會的力量一起進行保護。
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人的努力,人民對文化遺產認識的程度直接決定著文化遺產的保護成效。
在座各位都是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方面的專家和精英,保護傳承工作重任在肩。我們不僅要全面認識了解文化遺產,更要發揮我們的專業才干,以賡續民族基因血脈的責任擔當,來強化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主責主業,用實際行動去推動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北宋思想家張載曾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個著名的“橫渠四句”被認為是古代圣賢的人生哲學、人生抱負,我認為也應該作為我們當代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的人文情懷、責任擔當。
學術研究是我們提高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化水平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些年來,國家非常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人才的培養,例如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表彰了一批為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2021年2月,教育部正式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列入普通高校的本科專業目錄,并且啟動了研究生階段非遺方向人才培養的試點工作;目前我國多所高校都設置了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相關的專業,等等。所有這些舉措,都是為了不斷提高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專業化水平,推動這項工作實現創造性的傳承、創新性的發展。
新時代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既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也面對著許多新的挑戰。我們要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心,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與時俱進。
文化遺產大會是文化遺產領域從業者之間相互學習、分享經驗、凝聚共識、共同成長的一個互動平臺。這次會議邀請了文化、文物、建筑等多個領域的領導和知名專家,我非常期待通過交流互鑒、彼此思想的碰撞啟迪,探索新觀點、新思路、新模式、新路徑,從而更大程度上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讓矗立在廣闊大地上的更多歷史文化遺產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文化遺產大會的召開非常重要,我相信這次會議取得的成果必將凝聚成強大的精神動力,讓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明天更美好。我衷心預祝大會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柖鲗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