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南京的櫻花開得正盛。除了傳統的賞櫻勝地雞鳴寺路、南京林業大學、玄武湖之外,觀音門、四方美術館的櫻花樹也吸引著游人紛至沓來,成為新晉“網紅賞櫻地”。觀音門位于長江邊的燕子磯南,和南京老城區距離較遠,在這個相對“偏僻”的地方,怎么會有一座城門呢?有游客在賞櫻的同時,發出這樣的疑問。
要了解觀音門的前世今生,還得回溯南京城墻的歷史。南京城墻是世界上現存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竣工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建造的過程持續了三十年??⒐ぶ畷r,形成了四重城垣的恢弘格局和龐大規模,由內到外分別是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城。
其中,宮城、皇城就是明代皇宮,即今天的明故宮所在地;京城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南京城墻”,全長35.267公里,明初建成時有十三座城門,清代、民國、新中國成立后時期又增開十余座;外郭城全長60公里,明代初年建成時共設城門十五座,明朝中晚期又增辟城門三座,因此外郭城共有城門十八座,其中就包括觀音門。老南京人常說的“內十三,外十八”,就是指明代京城城墻有十三座城門,外郭城墻有十八座城門。
那么,為什么朱元璋要在京城之外建造外郭呢?這顯然是出于加強南京周邊軍事防御的考慮。明代馬生龍《鳳凰臺記事》:“又于城外起土城,以為不測屯守之計”。和京城不同,外郭城并非平地而起的城磚墻或者條石墻,而是充分運用了南京周邊起伏的丘陵崗壟,用土夯筑墻體,在隘口處用磚石砌筑城臺,建造城門,從而形成拱衛京師的第一道防線。這十八座城門,分別是上方門、夾岡門、鳳臺門、大安德門、小安德門、大馴象門、小馴象門、江東門、柵欄門、外金川門、上元門、佛寧門、觀音門、姚坊門、仙鶴門、麒麟門、滄波門、高橋門(另一種說法認為小馴象門未建成,外郭十八門中還包括雙橋門)。
很明顯,觀音門是明代南京的一座外郭城門,它位于京師南京的東北方向,東南處是姚坊門,西南處是佛寧門?!赌暇┏菈χ尽份d,觀音門建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四月,設置千戶所鎮守,有官兵1200多人。觀音門的得名,是因為此門地處觀音山山谷之間。觀音山,位于幕府山東,山因明代初年上有觀音閣而得名,屬寧鎮山脈支脈,主峰海拔187米。清道光《金陵覽勝詩考》:“觀音山,觀音門外,俯臨大江”,并有詩曰:“觀音山勢回,登眺古懷悠。鐵索千尋墜,滄江一帶流。水云連北固,星火望瓜洲。故壘今何在,空余滿目秋?!?/p>
作為外郭城門,觀音門地處長江和南京京城城墻之間,進入觀音門,十公里處就是京城的神策門。因此,地理位置十分險要。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抗清名將鄭成功率十萬南明大軍,由長江水路溯江而上,吞兵白土山(今幕府山)、觀音山一帶,威脅清朝占據的江寧府(南京)??上У氖?,鄭成功中了清兩江總督郎廷佐的緩兵之計,清軍援兵趕來后,雙方在幕府山、觀音山、燕子磯一帶發生交戰,最終鄭成功兵敗,被迫退回福建。清軍此戰勝利后,改神策門為得勝門;鴉片戰爭中,觀音門也曾經歷戰火洗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8月4日,英軍艦隊駛抵南京下關江面;8月11日,英軍在觀音門登陸。經過談判,在下關長江江面上的英國軍艦“皋華麗”上,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江寧條約》(后稱《南京條約》)。
南京外圍60公里長的外郭城,大部分地段都是黃土丘陵,民間又稱為“土城頭”,其堅固程度當然無法與“高堅甲于海內”的明代南京京城城墻相比。清代以后,外郭城漸漸遭到破壞?!锻紊辖h志》:“今則外郭俱夷為平陸。道光中,尚存城闕形式,其垣惟余高阜,俗猶呼為土城頭焉?!?/p>
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曾利用外郭城修筑公路,這是對外郭城的一次致命打擊。朱偰在《金陵古跡圖考》中記述,上世紀三十年代,南京尚存的外郭城門為觀音門、高橋門、滄波門??箲鹌陂g,因為難民取磚建房,滄波門被拆毀。1949年,因為燕子磯通公交車,觀音門被拆。1953年,最后一座南京外郭城門——高橋門因為年久失修倒塌。至此,外郭18座城門全部消失,但部分外郭城土城城垣依然保存下來,至今依稀可辨。
明代南京的18座外郭城門雖然早已經湮沒,但它們的地名卻依然留存,主要有安德門、堯化門(由姚坊門訛傳而來)、麒麟門、高橋門、江東門、雙橋門、仙鶴門等。仙林地區的“仙林”二字,就是由仙鶴門和靈山各取一字而形成,只不過“靈”訛為“林”。
值得一提的是,觀音門是目前唯一能夠找到影像資料的南京外郭城門。一張拍攝于1929年的觀音門的舊影。從這張照片上可以看出,觀音門選址于兩座山的山坳處,符合朱元璋“依山勢而建外郭城門”的原則。此門是一個單券門洞,門上有三個楷書大字“觀音門”。觀音門以及附近的墻體系用城磚修建而成,門洞寬闊而高大,以城門洞里的板凳為參照物,可以判斷觀音門的高度至少超過五米,寬度也在三米多。城門兩邊貼著告示,可以推斷出平日里進出此門的人很多。
據史料分析,觀音門的歷史坐標在和燕路燕子磯中學門口,當地人俗稱“門坡”的地方。近年來,相關部門根據史料記載和影像資料,在這里重建了觀音門,建設了觀音門公園,種植了大量櫻花,成就了今年春天南京又一處網紅“賞櫻打卡地”。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于鋒
“尋跡江蘇老地名”專欄由新華日報和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聯辦,在《人文周刊·文脈》版、“方志江蘇”微信公眾號、交匯點文化頻道、“紫金文藝頭條”微信公眾號推出,邀您撰文探索江蘇各地的地名文化,共同講述地名背后的蘊藏的江蘇故事(投稿信箱:454891013@qq.com)。